【吳以嶺】資料簡介簡曆及圖片
- 编辑:綱舉目張網 - 67【吳以嶺】資料簡介簡曆及圖片
吳以嶺 - 個人簡介
吳以嶺,博士生導師,中國工程院院士。1979年南京中醫學院首屆碩士研究生,現為主任醫師、教授、國家973首席科學家、國家人事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導師、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、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、《河北中醫》雜誌副主編、《疑難病雜誌》總編輯。
吳以嶺教授始終堅持工作在科研、醫療一線,為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,為了中醫藥學術創新傾注了大量心血。先後培養博士後2人、博士10人、碩士二十餘人。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,致力於中醫絡病理論的創新性研究,承擔了國家973項目"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防治的基礎研究",被聘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,主持承擔國家863、國家十五攻關、十一五支撐等國家、省部級科研課題二十餘項,主編《絡病學》專著獲2005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著作一等獎,以此為基礎編寫了新世紀高等中醫院校創新教材《絡病學》。係統構建絡病理論體係,創立絡病學研究理論框架"三維立體網絡係統",研究絡病發病、病機、辨證、治療,初步建立絡病證治係統。
主持的"絡病理論及其應用研究"課題獲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。發起成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,吳以嶺教授當選主任委員。運用絡病理論指導中醫藥科研、臨床、新藥研發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6個國家準字號新藥,獲國家發明專利11項。開辟了從絡病論治心腦血管病的新學術領域,研發出治療心腦血管病、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通心絡膠囊、抗心律失常的參鬆養心膠囊、治療慢性心衰的芪藶強心膠囊。並且運用絡病理論指導血管病變、神經肌肉類疾病、糖尿病及其並發症臨床治療,成效卓著,取得多項科技成果,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,國家發明獎一項,2002年度河北省省長特別獎,2004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,獲省部級獎勵十多項。
吳以嶺 - 973項目
2005年7月1日,國家科技部公布了2005-2006年度立項的973項目,由河北以嶺醫藥研究院為牽頭單位,包括中山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、協和醫科大學阜外心血管病醫院、複旦大學、中國醫科大學、第二軍醫大學、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國內10所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共同申報的“絡病學說與針灸理論的基礎研究”獲得了973立項資助,整個項目資助資金達1800萬元。項目研究人員46人,其中博士生導師10人,具有醫學博士學位者29人,吳以嶺教授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。
以“絡病學說”理論為依托研製國家級新藥5個,並實現產業化的以嶺醫藥集團堅持以基礎理論創新為指導,創新藥物研發思路、生產工藝,全麵建設創新型企業。作為一家民營醫藥企業,以嶺醫藥集團投入了上億元資金進行創新藥物研發和研發平台建設,並且以每年總收入6%的資金投入到新藥研發中,鑄就了“科研、教學、臨床、生產、營銷”五位一體的現代醫藥研發與生產的高技術平台,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企業發展之路。
吳以嶺 - 成就榮譽
吳以嶺現為河北醫科大學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國家人事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導師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,中華中醫藥學會絡病分會主任委員,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、以嶺醫藥集團董事長、河北省中西醫結合醫藥研究院院長、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、河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。他長期致力於絡病理論指導心血管病治療的創新性研究,十幾年來,先後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、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、何梁何利獎1項,承擔了國家973等重大科研課題十餘項。
吳以嶺教授創建了中醫絡病學新學科,促進了中醫學術發展。他首次建立“絡病證治”學說,並應用絡病理論指導難治性疾病治療,研發出9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準字號創新中藥。他發明的蟲類藥超微粉(微米)應用技術,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。是中國為數不多的高級教授企業家,知識精英企業家,他的最大願望就是發展國藥,真正的為人民解決病痛,做良心藥,做放心家。
2009年12月2日從河北省科技廳獲悉,中國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選工作已經結束,共產生48名新院士。河北省推薦院士人選吳以嶺在第三輪投票中以高票通過,經過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議,報國務院審定後,吳以嶺正式當選院士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麵的最高學術稱號,為終身榮譽。其院士增選工作每兩年進行一次,每次增選名額不超過60名。據介紹,年輕化是本次新增院士的重要特點,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首次低於60歲,是工程院曆次增選院士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一次。
吳以嶺 - 身家超40億
2011年7月14日,“絡病學科第一股”以嶺藥業結束了網下詢價,同時有多家券商對其做出估值報告,按均價估算,以嶺藥業較為合理的發行價約為32.5元/股,其掌門人吳以嶺的身家或將因此高達47億元,可謂國內最富有的院士。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